停靠在汉口江畔的“知音号”火爆复航以来,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登船游玩,一赏武汉两江四岸的壮美夜景。2023年一季度“知音号”共演出七十余场,迎客超四万人,创历年来同期“接待游客量”和“营业收入”双新高。清明假期,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在游玩了知音号后回京写下长文留念,对江城文旅的创新发展赞叹不已。
你能想象出20世纪30年代的生活吗?如果不能,你可以选择搭上“知音号”游轮,“体验”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来一次历史和文化的穿越。“知音号”是武汉文旅集团旗下的一个大型文创项目,实际上是一个大游轮,作为一个流动的文化演出平台,将武汉夜晚的美景与20世纪30年代生活场景的表演结合起来,亲身参与一次“漂移式多维体验剧”,形成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体验,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悠长。
“知音号”停在江中,看船上演出必须经过沿江大道,然后经过很长一段栈桥才能到达游轮。这是游轮游的特色,也是“知音号”表演的时代背景,衬托出20世纪30年代人们生活场景与当今的不同,加深游客的梦幻感。刚刚进入沿江大道,就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缓慢移动,就像赶大集似的,也像逛元宵灯会,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欢喜洋溢弥漫在傍晚的空气中。再细看,两个老年人坐在路边长椅上小声地说着话,可能在回忆他们美好的往事;一个老奶奶坐在一棵大树边的椅子上听收音机放戏曲,专心致志旁若无人;一群打扮时髦的年轻人时而挤在风景前照相,时而欢笑着追逐,青春勃发,英气四溢,吸引周边的人频频回头观望。还有年轻的父母亲一边一人牵着孩子的手慢慢溜达,温馨美好的画面让人心生暖意。到处都是一派祥和幸福的美景,欢声笑语中充满快乐和期待。这一切不得让人感叹:沿江大道真是近观武汉人生活状态的好地方。紧挨路边整整齐齐停着一长排一眼望不到头的汽车,就像雄赳赳的国礼仪仗队等待检阅,端庄大气中透着一丝骄傲,体现了尊贵和礼遇。
栈桥是通往“知音号”的过桥,用木头与钢铁组合成的,很结实也很宽敞,没有公路平滑,也不是直行一段,而是几段拼接而成。据介绍这是因为长江水位因季节不断变化而根据主要水位点不同分为几段,科学而安全。这一段既像路,又像街市,更像演出前的后台,两排小木“房子”立在人行道两边,里面是文创产品,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女款服装、男士服饰,都是当时最时髦的。如果游客愿意,女士可以换上旗袍、时尚的围脖,还有美丽的头饰,极具时代特色的网眼面罩;男士可以换上长衫马褂,还可以头上戴个老式的藏青色礼帽,手上拄着一个文明拐杖,像一个民国富家公子穿越来到今日世界。与这些打扮“时尚”的富家小姐、公子少爷一起挤着往前走,还没上“知音号”就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气氛、复古的磁场。
“知音号”的表演除了游客登轮前的序幕和最后在甲板上的闭幕表演,主要有四个场景片段:先是客舱体验,然后是欢乐舞厅、酒吧故事和自由观演。四个场景很像一个大戏的四幕,整体刻画出当年生活的多个方面,极像一个多棱镜,多角度展示,尽量给游客一个全面的印象。
第一个场景:走进客舱,体验当年游客的生活。推开船舱门,就像进入一个历史的杂货铺,新奇的旧玩意应有尽有。两个木板床铺,简单而实用,一间小桌子上有闹钟、书籍、报纸和一些实用小物件,让我惊喜的是还有一本《良友》杂志,这可是当时全国最流行的刊物。每期封面都有一个美女像,当时的名媛淑女都以能上《良友》封面为莫大荣耀。随手翻了翻,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公司开业致贺,有大佬访谈、时事评说,还有寻人启事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是杂志原件,年代久远,非常珍贵,很不容易找到,要费尽心力;如果是仿制品,今天能找到当初用的繁体字和竖排印刷当属不易,又仿制得如此真实,也着实看得出工作人员的细致和用心良苦。客舱里还有旅行用的旧皮箱,精致的桐油纸伞,每个物件都明显刻着那个时代的印记。细节决定成败,“知音号”游客如织、场场爆满与其精雕细磨、注重细节是分不开的。
从客舱中出来后,游客在走廊里被逐一“摄入”场景中,有幸成为剧中人。那些换上了旗袍和马褂的青年男女,更像穿越到20世纪30年代的人物,与那个时代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然后,游客通过长长的船舱很快走下底层,进入了第二个场景:欢乐舞厅。这里完全模仿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百乐门舞厅,一群俊男靓女在华丽的舞池里忘情跳舞,一个身着白色西服的公子哥——他肯定是个很有地位的人,站在话筒前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他们时而跳舞,时而与舞伴小声亲密交流,有个女舞伴时不时抿着小嘴笑。后来,几个应该是舞会中心的帅哥在互相恭维、吹捧,好像说老兄生意做得大,恭喜发财之类。最后,狂舞一阵后,他们邀请靠近舞池最近的观众——也就是游客共舞一曲,亲身体验温柔而梦幻般的狂欢。整个场景让我想到两个词:歌舞升平和纸醉金迷。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武汉上流社会有钱人的生活写照,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乱,他们都可以及时行乐,享受人生。
第三个场景是在酒吧,一个时尚而多变的地方。酒吧的故事其实是一个资深酒保讲述他在酒吧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酒吧是一个舶来品,中国传统的酒是黄酒,适合在鲁迅作品中的小酒馆展示,穿长衫有身份的人围坐在桌子边慢慢品酒,着短衣的贩夫走卒则站在长柜旁急匆匆地喝完酒就走。一个坐着,一个站着,前者品,后者喝就是现实身份的简单标记。而酒吧是从西方引进的东西,是喝洋酒交朋友的地方。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到酒吧名义上是喝酒,实际上是赶时髦、交朋友,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特别是富贵人家的青年男女,以到酒吧喝酒为时尚。这个酒保很会讲故事,故事主角是一对青年情侣,经历十年磨难而修成正果,让他们感受了历尽苦难后的人生甜蜜,让我深深感动。故事讲的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记者爱上了一位富家小姐,富家小姐也极为欣赏男记者。两情相悦本应鸳鸯成对喜结良缘,没想到,姑娘的富豪父亲嫌贫爱富,不同意爱女嫁给穷记者,这在20世纪30年代,父母不同意就是婚姻中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不像现在婚姻自由,年轻人可以任性。记者一怒之下远走国外,后来结婚成家,因心有所属,无法移情别恋很快又离婚了。十年后,这个记者又孤身一人来到当年的酒吧,想起自己的坎坷经历非常伤感,在酒吧细细品味生活的苦酒。再说他当年的情侣也经历了世事沧桑,先是家道中落,接着父亲病故。小姐一直陪伴父亲未嫁,其实是割舍不下她的记者情人,多年在梦中寻觅,幻想情人终有一日再回到自己身边。真是无巧不成书,也可能是痴情所至,金石为开,当年的一对情侣十年后又在酒吧楼梯上相遇了,两心相印又相逢,自然旧情重燃,相拥喜极而泣。不用说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头偕老不再分离。
这是一个老套的故事,有点才子佳人的老味道。这类故事自元曲始就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套路:过程曲折,结局圆满,皆大欢喜。让观众在感慨中落泪,又在欢笑中带泪,从戏中的故事到感叹自我的人生,驾轻就熟,无缝连接。我熟悉戏曲故事的套路,从开头就能猜到结局,但还是被这个故事感动得落了泪。不仅仅是为了故事中的一对痴情男女,更多的是为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美好爱情的执着信念和美好愿望。善良而富有同情心是中国人的底色,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一脉相承,永远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如长江之水永不枯竭。
听完酒保的故事后,游客们立马被请上二层楼进入自由观演的场景中。说是自由观演,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表演,在二层的10个房间和走廊上有八个表演点,每个点都有演员讲述他们发生在武汉的人生和故事。如果说前面的欢乐舞厅和酒吧故事是讲述有钱人的生活场景的话,这里的演出都是市井小人物的生活记录。不信你看,有开理发馆的女人,有街头擦鞋子的小伙、卖报的报童,还有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好像要临产了,也在街头艰难谋生,他们都在诉说着生活的不易。当然,也有一个有钱人,一个地产大商在控诉他汉口的一块地皮被英国人霸占了,希望国人支持他把地皮要回来,他将其建成大道供广大汉口民众免费使用。
为了让游客尽可能地观看更多的演出,每位演员都有两次表演,观众可自由走动,选择表演点驻足观看。不过,一大群人杂乱无序地穿行在不同的场景中,感觉不像观演,更像逛自由市场。
自由观演结束后,游客被引导到游轮甲板上,观看武汉的夜景。在长江的两边,高楼林立,不同的高楼上有各种人物、景色、绘画等等灯光秀。五彩的灯光把江边的夜色打扮成美丽的少女,让人垂涎欲滴。突然,游客欢呼起来,游轮进行到长江二桥的下方,抬头看到高大厚实的桥墩,游轮在下方缓缓通过,有种压迫感,非常震撼。游客一边放声欢呼,一边抢着与大桥留影。
在游轮最前方的甲板上,一个蓄着短胡须、梳着时髦背头的男主持人站在一个圆台上发表演说,说完一段后,他走进人群随机采访。说来很巧,一个来自台湾的小伙子被撞上了,大家又是一阵欢呼声,高叫“两岸一家亲,同是中国人”。他与武汉的女朋友一起来“知音号”游玩,在大家的见证下,他拥抱女朋友,大声喊出“我爱你”三个字,进行了一次十分有意义、有仪式感的表白。还有一个小伙子主动找到主持人,希望借助这个特别的场景,向他身边的女朋友表决心:一辈子爱她,保护她,一定努力奋斗,让她过上好日子,一辈子不受委曲。
“知音号”是游轮,仅仅航行在美丽长江武汉的一小段。不到两个小时的夜晚行程,就像崒取了电影中的几帧片段,一闪而过。然而,我却感觉到她就像一个在海洋上远行几周的邮轮,充满浪漫的期待和惊喜的企盼,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俊男靓女们对另一半的期许,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幻想。走进“知音号”也就走进了对20世纪30年代文化生活的窥探和思索,寻找历史文化的知音,也寻觅着人生的知音。正是:“知音号”上知音多,悲欢离合皆蹉跎。登上游轮寻美梦,恍然已在梦中坐!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