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应该怎么拍?《西柏坡》“动”起来

“主旋律”电影应该怎么拍?近日,一部名为《西柏坡》的动画电影登陆全国的电影院线,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回答。这是由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重要献礼影片中,唯一的一部动画片,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河北西柏坡影视制作中心和上影集团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西柏坡,不单单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作为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它见证了一段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由此演化而来的西柏坡精神传承至今。多年来,人们创作出多部以西柏坡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动画影片《西柏坡》,既是电影界对“红色经典”的新探索,也是创作者送给全国少年儿童的“六一”节礼物。

动画电影《西柏坡》摒弃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惯用的视角,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儿童,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叙事和表现的主体。该片以国民党企图偷袭西柏坡这段真实历史为切入点,创作出儿童团员与小动物们的一系列形象,讲述了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保卫了西柏坡,保护了中央大院安全的故事。

“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似乎十分久远。动画电影《西柏坡》则以小见大,用虚实结合而又重视情感表现的创作手法,拉近了儿童与历史的距离。

为了适合儿童观看,创作者在人物造型上下了不少功夫:片中的好人,纪律性强、意志坚定、善良、淳朴、拥有和蔼可亲的笑容,坏人则纪律散漫、容易出洋相、笑起来也是一脸奸诈。片中小动物的加入也恰到好处:顺毛驴、阿欢、一凤是动物中的主角,它们与儿童团员相伴相随,在为影片增添童趣之余,堪称“于无声处”向孩子们倡导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外,为增强影片的吸引力和生动性,主创人员特意请来深受少儿喜爱的演员为剧中主要人物配音,如“唐老鸭”李扬、“金龟子” 刘纯燕等。姜昆、巩汉林、陈佩斯等人也加入到配音的队伍之中,全国人大代表、梅花奖得主、评剧表演艺术家袁淑梅则既担任了“红梅”一角的配音,还为影片的片头曲《送军粮》配唱。正是多种艺术形式的交融生辉,《西柏坡》为孩子们形象讲述了共产党在西柏坡的奋斗历史,弘扬了西柏坡精神。

动画影片《西柏坡》是电影界献给党的生日礼物。面对无法理解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将个人命运置于时代洪流中的儿童观众,本片别出心裁地采用动画这一形式,用浅显易懂的故事和生动有趣的形象传播了革命精神,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儿童的心灵。

同时,它对如何进一步发展国产动漫产业带来启示。发展动漫产业是我们的国家战略,国产动漫如何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取得平衡,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种挑战。动画电影《西柏坡》“动画+红色经典”的模式,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首先,在每年出品的数百部影片中,动画电影所占的市场份额甚小,广阔的消费空间和市场需求为动画影片提供了市场保障。其次,拍摄“红色影片”是我国电影的传统,但缺少以儿童为受众群体的佳作。

在强调历史传统与社会责任的今天,动画影片《西柏坡》从进行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出发,运用电影艺术手段,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创新,为我们创作红色影片,发展动漫电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