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热火朝天的电影市场竞争一日比一日激烈,多少老板都盯着最热的词汇和最潮的类型时,多少电影人都期盼着用快速剪辑和强劲音乐来掩盖投资的不足时,无论是导演肖风,还是其新作《岁岁清明》,都算得上是喧嚣中的异类。非要做什么概括的话,也许《边城》+《小城之春》这样的帽子会显得太大,但在肖风的镜头里,会让你想起当年那些认真写字,认真说话的老中国人。
《岁岁清明》,这个影名本身就带着一股暗哑的伤痛感,整部电影主要情节也确实至始至终围绕着三次清明节的“拜访”展开。紫云山上的天然茶园里,在每年清明节那天,十几岁的少女阿敏总和父亲一起等着山下杭州城里卖茶叶的尹家爷爷来看茶,也由于清明这天采下来的茶有种最特殊的幽香,而且炒过后要马上就喝。懂茶的人知道,这口茶绝对是值得劳顿半日爬上山来喝的。电影开场的这一天,老爷爷叫滑竿抬来了长孙尹逸白,说以后就把这件事交给他了。从阿敏的眼里看去,尹少爷白白净净的,干瘦得如一根竹竿般,老拿着本书看天。阿敏开始有点瞧不上他,但从他主动帮她圆场开始,一种奇妙的感觉滋生,她似乎开始盼着他每年来了。第二年,少爷换了身衣服上山,还带着个气喘吁吁的少奶奶……第三年,日本人炸毁了阿敏家的大屋,少爷却神秘地一个人来了……
本片不依靠强烈冲突的主线矛盾或者跌宕起伏的剧情变化来吸引,相反,全片至始至终都沉浸在一种如今罕见的安静氛围之中,全依靠人物微妙的情绪和茶林的秀丽风光来带动高度抽离的画面,时不时配上一点简单的丝竹之乐在耳畔回响。电影中主要出现的人物也就六七个,而用力在塑造的角色是少爷,阿敏,天巧三人,尹少爷的演员非专业科班出身,显是气质优于演技,倒是两个女演员的发挥净俏中带着细腻。天巧的出现是全片的重要转折处,第一次清明阿敏纯粹少女怀春的心思在空旷的山里不免太单调,但第二次她和天巧一起上山的过程里,面对这个“情敌”,从愤恨到怜惜到牺牲式的呵护,两个女人的心在天巧无休止的喘息声中慢慢贴近,人物因为三角关系也慢慢落到了实处。天巧这个人物带着一种极度不确定的存在感,她柔弱的身体对应尹少爷的真心体贴,更照出某种悲戚来。并非说她感动之余要求丈夫将阿敏收做填房便是这段戏最终的目的,反而是她那句“我们敬天敬地,不能不敬善良”才真正是立足于当时女性思维局限,走到了对美好事物的歌颂上。以自己理解的方式,给自己喜欢的两个人一个获得幸福的机会,还能有什么呢?
电影结尾忽然以一种惨烈的方式转向,提醒人这终究是部抗战题材的作品,提醒观众美好的存在从不会因为理由充足而永恒。那些即便可以搁置争议的伤害,依然是伤害。也不会因为时光飞逝,不会因为太多角落被逐渐遗忘,而慢慢失去曾经最珍贵的意义。